“黔中无闲石,贵地多宝藏。”贵州拥有极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在126万座大山下,已发现矿产137种,其中49种资源储量位居全国前十。贵州省税务部门聚焦贵州矿业经济发展特点,通过“税即视”系统,推进资源税管理向数字化、智慧化、精准化、可视化转型升级。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贵州省税务系统运用“税即视”系统堵漏征收资源税1.45亿元。
一图集成:矿山信息可视
“税即视”又称为税务地理信息系统,是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税务管理工具。运用“税即视”提供的税务地图功能,可以清晰直观地标注矿山矿口信息,匹配涉税管理情况,夯实资源税管理基础。
“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矿区多在大山深处,交通不便,驻场成本高,实地巡查费时费力,效率不高。‘税即视’可实时生成资源税全景展示图,聚合矿山涉税信息,帮助我们完整、准确、全面摸清管理对象信息,守好资源税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国家税务总局贵阳市税务局资源和环境税科科长刘勇说。
刘勇指着“税即视”税务地图模块向记者介绍,以资源税为例,税务干部通过“数据集—税源poi(地图注点)—矿山矿口”,可以查看贵阳市所有矿山矿口分布信息;点击“矿山矿口”后,能够看到企业资源税详情,详细了解企业开采矿种、资源储量、矿区面积、矿山地址、主管税务所(科、分局)等信息;点击“更多详情”,企业矿产信息、采矿人信息、税收收入与减免税额历年变化趋势等信息一目了然,矿山矿口的各项数据信息一图全览。
“过去查看矿山矿口信息全靠税源采集和外部门数据共享,现在有了直观可见的税务地图,各项信息清晰、准确、动态可视,极大提高了税源管理的精细度和精准度。”刘勇说。
截至目前,“税即视”税务地图模块已集成贵州省3555个矿山矿口情况,并逐户匹配纳税人涉税管理基础信息,矿山矿口地理坐标信息校验完成率100%。
数图结合:税源监管可控
利用“税即视”系统掌握涉税管理基础信息的同时,贵州省税务部门结合增值税发票电子底账系统、矿产品资源管理系统等多平台数据,掌握辖区矿山开采、运输、销售、堆放等具体情况,将“全景展示图”延伸为“监管链条”。
“在资源税征管中,我们经常面临矿山企业布局分散、生产运输环节错综复杂、货物种类繁多且数量巨大的难题,导致核实有难度、数据有滞后、监管有堵点。”毕节市税务局党委委员、总会计师汤冬梅说。
为解决这一难题,毕节市税务局利用“税即视”系统和矿产品资源管理系统,对井口、货场、销售磅房、进出矿区路口等位置进行360度全覆盖监控,精确记录和统计货物重量,强化资源税监管。
今年3月,毕节市税务部门通过分析“税即视”系统图中附近矿山及同类矿山的经营情况、纳税情况,比对企业申报产量与智慧矿山系统监控的坑口实际开采量,结合财务报表、发票开具数据等,发现某矿业有限公司存在少缴税款风险。在当地税务部门的辅导下,企业补缴了税款及滞纳金211.67万元,其中资源税及滞纳金48.81万元。
今年1月—6月,毕节市139家矿产资源企业纳入监控,累计监控销量2400多万吨,销售收入约97亿元。
穿透分析:风险即时可查
在“税即视”系统运用推广中,贵州省税务部门结合税源实际,深度剖析各类涉税申报数据、各环节开票情况、企业经营动态,打造数据比对模型,对异常企业逐户实地查验、排查疑点和风险,堵塞资源税征管漏洞。
今年4月,清镇市税务局风控团队运用“税即视”系统,对辖区内重点企业开展日常风险管理。在辖区内某铝业有限公司2025年1月—4月“税收收入与减免税额历年变化趋势图”中,团队成员发现,该公司资源税呈现同比下降16%的趋势。团队运用“税即视”决策支持模块开展税源分析,结果显示该辖区2025年整体资源税收入同比增长75.16%。该公司下降趋势与铝土矿开采行业发展态势不相符,可能存在少缴资源税的风险。随后,主管税务机关约谈企业负责人,企业及时更正申报并补缴资源税及滞纳金2000余万元。
这样的智慧化管理并非个例。在“税即视”系统运用中,税务部门不仅可以分析企业经营情况,还可以预估矿山矿口至矿产品堆放的运输距离,分析运输成本,有效避免企业虚增虚列运杂费。
兴仁市税务局城北税务分局发现,某煤炭企业一批煤炭销售呈现“兴仁—兴仁某商贸公司—贵阳—兴义—义龙—安龙—电厂”的异常跨州流转链条。随后,运用“税即视”地图工具箱的距离测量功能测算,销售发票在流转链条形成的直线距离为542公里,但最终售价仅比第一环节销售价增加142元/吨,明显不符合市场交易常规。经查实,贵阳、兴义、义龙三环节为企业虚构,该批次煤炭实际是从矿区直供电厂,其距离约107.9公里。最终企业补缴税款205.72万元,其中资源税54.24万元。
贵州省税务局党委委员、总经济师何玮表示,将以数据深度应用为核心,持续加强外部门协作和数据共享,拓展更多的“税即视”应用场景,发挥促收助管的作用,提高资源税精准化监管效能,促进企业合规经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