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秒完成运动场地预约,5秒实现刷脸跨区通勤,10秒启动AI图书馆导览,30秒精准锁定停车位……在贵州省贵阳市贵安新区,这样智慧高效的生活已成为市民日常。这座曾被群山环绕、偏居西南一隅的城市,正以“数字引擎”突破地理桎梏——“爽贵阳”App、智慧交通、AI公共服务等创新应用全面渗透生活场景,让“山城速度”重新定义现代都市效率。
精管善治创造城市之美,智慧赋能创新城市之治。近年来,贵阳聚焦“算力、赋能、产业”,深入实施“数字活市”战略,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税务部门紧紧围绕智慧城市建设,以“数字”筑基,“产业”打底,共筑“智慧黔城”。
从制造到“智造”,贵阳深入实施“千企改造”工程和“万企融合”行动,推动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开展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促进大数据赋能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各环节,带动一大批传统企业实现“数智化”升级转型。
贵阳市花溪区街道上,车身圆润形似“土豆”的无人驾驶小巴(Robobus)成为“明星”车辆。目前,这款产品已有超千台销往西班牙、美国、韩国等30多个国家。“在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税务专家团队一直跟踪辅导,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到出口退税申报,我们都得到全链条政策指引。”Robobus的制造商贵州翰凯斯PIX数字制造工厂负责人说。
为了让企业心无旁骛开展技术升级,国家税务总局贵阳市税务局持续擦亮“黔城税悦”服务品牌,打造政策宣传“零遗漏”、辅导沟通“零距离”、申请审核“零延误”,为智能制造、“走出去”企业提供“一站式”税费服务。同时,该局持续深化“税银互动”,梳理18种信贷产品特点,制作《贵阳市“税银互动”推介产品汇编电子书》,并进行定点推送。今年以来,该局共为1.18万户次纳税人提供“税信贷”62.16亿元。
智慧城市的发展,带动乡村上演“数字变形记”。在百花湖镇小兰山村,依托生态优势,该村建成全国首个“数字文化产业生态村落”——小兰山数字文化产业生态村落(贵阳市数字文化产业园区)。在这里,程序员与村民共用庭院办公,主播用方言讲述非遗故事,无人机掠过茶园与湖畔。截至目前,小兰山已有40余家企业入驻,预计2025年底园区将有入驻企业50家,年产值突破10亿元,带动村民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村集体年增收500万元以上。
伴随进驻企业的增加,园区商业模式也更加多元,形成定制建设、股权合作、不动产销售、物业出租、委托运营等多种商业模式。“商业模式的多元、创新,使企业面临的税收问题变得更复杂,需要税企间更密切合作。”观山湖区朱昌镇高寨村党支部书记林镶说,企业应在税务部门的指导下,合规经营,健康发展。
税收不仅支持着技术变革,还助力打造人与城市共生共荣的智慧生态。针对小兰山的特点,税务部门持续加强对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调研、服务和监管,帮助企业准确理解和适用政策,指导企业申报实操,督促企业强化税务合规管理。同时,税务部门推进“园区事园区办”,建立智能化税费服务生态链,打造“精准推送、智能交互、办问协同、全程互动”的一体化服务新模式。“现在回村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用手机就能办妥所有税务事项。我们每个人都是智慧城市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小兰山一位返乡创业者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