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刘叔叔又来村里看大家了!”在贵州省赫章县可乐彝族苗族乡春乐村,几个孩子正在村口玩游戏,隔老远就看见国家税务总局赫章县税务局干部刘林和几位同事下了车,平静的村子一下子热闹起来。
可乐彝族苗族乡春乐村距离赫章县城85公里,平均海拔1850米,属于典型的边远高寒山区,2001年被贵州省划定为二类贫困村,刘林曾在这里担任了3年多的驻村第一书记。今年春节,记者跟随刘林再次“返乡”,看望脱贫的乡亲们。
走进村里,记者看到一条条连接寨子的乡村公路铺展开来,一盏盏太阳能路灯错落有致地点缀在村道两旁,一栋栋白砖青瓦的房屋前有小院、后有菜园,让人感觉整洁又舒适。
“春乐村的改变,离不开小刘书记的辛苦付出。”春乐村村乐组组长费天福告诉记者,原来村里的条件非常差:村办公场所设备简陋,无法正常办公;3个寨子的村民走的是烂泥路,吃的是天落水;产业单薄,村民以种植玉米、马铃薯为主,收入低薄;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发展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在枯水期农户饮水无保障,存在看天吃水的情况;还有部分农户住房不安全,住土坯房,存在人畜混居现象。
2018年刘林来到春乐村后,下决心要把群众最盼望的事办好。他盯上单位的旧家具,在征得单位领导同意后,带着两名村干部从单位拉回了电脑桌椅、文件柜、饮水机、茶几等办公设备。为解决大家出行难的问题,他与乡有关部门积极协调,争取到组组通项目,修建了3条共计3.5公里的通组公路,并帮助13户农户进行了危房改造。他向政府争取到100余万元资金,修建了4个水池,铺设管道5公里,解决了马街、营盘两个村民组163户708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他引进青贮玉米种植项目,在村里种植1000亩青贮玉米,受益群众达127户,35户贫困户因此户均增收3580元。通过青贮玉米、红花种植等产业结构调整,春乐村逐步形成“帮扶单位+农户+公司+合作社+产业基地”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一村一品牌,一村一特色”。
“您身体好不好?特困供养金按时领取没有?年货准备得如何?”在82岁孤寡老人费志昌家中,刘林送上食用油、大米、春联和节日问候。费志昌紧紧握住刘林的手连连点头,说样样都好得很。记者了解到,刘林驻村时帮助费志昌改造了危房,还为他申请了每月812.5元的特困供养金和每年500元的高龄补贴。
在村民龙云仙家中,香肠、腊肉、血豆腐香味扑鼻。56岁的龙云仙是个坚强的女人,丈夫过世,她独自把4个孩子拉扯大,3个女儿在读大学,最小的孩子也读高三了。刘林帮龙云仙找了一份保洁员的工作,给她争取了低保,并教她科学养猪,帮她打开销售渠道。如今,龙云仙养的可乐猪,喂的是自己种的玉米、洋芋,从源头上保证了可乐猪特有的糯味和口感,销路非常好。“今年行情不错,准备留一部分给孩子们吃,其余的卖钱供孩子们读书。”龙云仙说。
随后,记者跟随刘林又走访了5户人家。每到一户,刘林都要和村民们唠家常,询问家里的产业结构、收入情况、生活状况,叮嘱他们做好冬季取暖的安全防护措施,并鼓励他们增强信心、自立自强,努力让生活迈上新台阶。
针对村里逐渐发展起来的核桃、玉米等涉农产业养殖户,刘林问需问计问难,结合支持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贫困人口创业就业等税费优惠政策进行宣传辅导,帮助带动农村就业,助力乡村振兴。
“小刘书记,你就是我们的家人,记得常回家看看。”在村口,村民们围着准备返程的刘林久久不肯散去,幸福的笑容溢满村民们的脸庞。
“人走心不走,离任不离情。我对这里的村民有很深厚的感情。驻村3年,春乐村终于摘掉了穷帽子,但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相信他们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刘林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