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产业链重构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中国内陆城市正通过差异化产业布局和国际化战略融入全球市场。2025年上半年,贵州省毕节市进出口总额4.32亿元,同比增长79.04%。其中,出口3.94亿元,同比增长73.12%;进口0.38亿元,同比增长179.07%,增速均排贵州省第一位。
笔者通过调研,结合毕节产业基础,利用税务大数据,对毕节出口现状、潜力和优势加以分析。
毕节与目标市场贸易规模逐步扩大
近年来,毕节与东南亚、南亚、中亚国家地区的贸易规模呈现逐步扩大趋势。在农产品方面,毕节的蔬菜、茶叶等已成功进入部分市场;工业产品方面,贵州贵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铝壳电池、圆柱电池等产品销往印度、东南亚、非洲、欧洲等地,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在贸易方式上,除了传统的一般贸易,跨境电商等新兴模式逐渐兴起,为毕节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开辟了新路径。
出口企业数量稳步增长,行业分布相对集中。毕节面向东南亚、南亚、中亚国家出口企业数量不断增长。出口产品主要为仪器设备、衣帽鞋靴、新鲜蔬果三类。结合目标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分析,面向高收入市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0美元)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主要出口产品为衣帽鞋靴;中等收入市场(4000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0美元)如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三类产品均有涉及;低收入市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000美元)如菲律宾、老挝、柬埔寨、印度、孟加拉国,主要出口产品为衣帽鞋靴和仪器设备。
出口业务规模扩大,市场构成趋于多元。2022年—2024年,毕节面向东南亚、南亚、中亚国家地区出口商品金额由6802.09万元增长到16689.08万元,增幅达145.35%。
从市场结构来看,南亚主导地位减弱,东南亚市场重要性提升。南亚市场(主要是印度)一直是毕节最大出口目的地,2022年毕节市对其出口5721.4万元,占总体出口份额84.11%。随着企业积极开拓其他市场,东南亚市场增长迅速,尤其是越南、泰国、菲律宾等国。目前,东南亚是毕节贸易伙伴最多的地区(覆盖8国),对其出口份额已占总体比例42.99%。同时,中亚市场起步,2024年毕节对哈萨克斯坦实现出口突破。
毕节产业基础与目标市场需求契合
从市场需求特征分析,东南亚市场潜力巨大,其人口基数大、消费需求旺盛且升级趋势明显,对绿色有机食品、深加工农产品、特色手工艺品、轻纺产品等的需求持续增长。南亚市场对资源型产品与工业品需求突出。中亚市场贸易潜力可观,对机械设备、建材、纺织品的进口需求持续上升。
从毕节产业基础来看,毕节生态环境优良,拥有威宁洋芋、大方天麻、赫章核桃等特色农产品资源,产品品质与特色高度契合目标市场对绿色、有机、特色农产品的需求。在新能源产业方面,贵州贵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锂电池领域技术成熟,产品已实现国际化销售,契合东南亚、南亚、中亚积极推进能源转型的需求。在装备制造业方面,毕节已形成涵盖汽车及零配件、摩托车、煤机制造、农业机械等领域的产业基础,契合东南亚和南亚活跃的基建市场及中亚工业发展需求。在轻纺服装产业方面,毕节依托政策支持与人力资源优势,形成以“贵州轻纺城”为核心的产业集群。2024年全市纺织服装企业超100户,规上企业17家,产品线涵盖纺纱织带、成衣服饰、鞋帽箱包、蚕丝制品等。产业基础与目标市场对衣帽鞋靴、纺织原料的旺盛需求高度契合,是当前出口的主力军。
毕节发展对外贸易的有利条件
物流与贸易通道建设加速。毕节是西部陆海新通道西线重要节点城市。西部陆海新通道多式联运蓬勃发展,贵州—防城港—东南亚铁海直达班列常态化开行,大幅提高物流效率。贵阳国际陆港开通至东南亚、欧洲的货运班列,跨境公路卡班联通越南和中国香港,形成“南下出海、北接欧亚”的立体物流体系。2025年“毕节无水港”挂牌,复制“启运港退税模式”,实现“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允许企业向属地海关申报后直接在口岸海关验放货物,通过分离单证与实货环节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显著缩短出口企业资金周转周期。依托良好的物流基础,毕节货物可便捷通达全球。
政策支持与市场拓展机制完善。目前我国已与19个东南亚、南亚、中亚国家(地区)签订并生效双重征税协定,有效增强税收政策确定性,减轻企业跨境经营税收负担。毕节出台《关于推动电商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支持直播电商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探索“农户+基地+合作社+龙头企业+互联网”等运作模式,创新进出口贸易方式。其中,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大方县作为贵州省首批“乡村外贸”试点县,通过政企合作、展会支持等培育外向型主体,促进外贸企业新增和出口增长。
助力企业进一步开拓目标市场的建议
企业在开拓目标市场过程中,面临复杂的贸易壁垒。部分国家关税较高,且关税波动带来不确定性。一些非关税壁垒,如环保法规严格、质量标准与认证要求复杂、物流基础设施滞后等,增加了市场准入难度和成本。同时,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目标市场文化多样,消费习惯、商业规则差异大,难以精准把握需求动态。
笔者认为,毕节农产品、轻纺服装、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在目标市场具备明显潜力。未来应通过差异化定位、政策协同、品牌升级与区域合作等突破竞争壁垒,进一步推动毕节外向型经济发展。
强化政策精准扶持。设立外贸专项基金,支持企业开拓市场、获取认证、应对贸易摩擦等。提供系统性跨境贸易实务、风险管理(含汇率风险)、合规经营培训等。
深化产品与市场差异化策略。针对不同市场需求出口相关产品。推动企业向“高端制造+品牌化”转型,提升威宁洋芋、大方天麻等区域公用品牌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组织企业积极参加国际知名展会。
深化区域合作与信息建设。加强与目标市场商协会、贸易促进机构的联系,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支持企业在目标市场设立营销中心或海外仓,贴近市场,减少信息不对称。
优化出口退税相关政策。进一步简化退税流程,依据出口国家和地区对收汇审核进行分级分类管理,防范税务合规风险。进一步提升税收服务便利性与税务合规容错度,如设立税务合规过渡期豁免,对首次违规企业给予一定整改期限。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贵州省税务局、毕节市税务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