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丹寨县高要梯田,千亩稻浪翻涌间藏着“稻+鱼+旅游”的生态密码,当地依托这一模式,正实现“一田多用、一地三收”的增收图景,而这幅图景背后,离不开税务部门的服务护航。
高要梯田航拍图(供图:丹寨县融媒体中心)
“税务局的同志用苗语跟我们掰扯政策,哪块收入能享优惠、账本该怎么记,听得明明白白,用得踏踏实实!”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的话,道出了双语服务带来的便利。考虑到合作社成员多为苗族群众,税务干部每次深入田间地头,都会用本地方言解读税收政策与合规要求,把书面语变成家常话,让政策真正听得懂、用得上。
税务干部深入田间了解稻谷长势,并讲解政策
精准服务不止于说得到,更在于帮得准。丹寨县税务局针对市场主体的实际需求,把辅导重点放在合规经营与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一方面向当地农民合作社细致讲解税收政策适用范围、申报要求,帮助合作社理清收入核算逻辑,确保规范享受税收红利;另一方面,深知秋收时节农时宝贵,实行“不扰农”服务举措——提前对接合作社工作日程,辅导其错峰申报;线下设置双语服务窗口为纳税人提供服务便利,线上通过视频连线、电话沟通、推送“苗侗税话”系列短视频开展远程辅导。一系列贴心安排,让合作社在忙着挥镰收谷、开田捕鱼的同时,享受办税服务便利。
如今,高要梯田的“生态答卷”愈发亮眼,今年预计收获稻谷600吨、稻花鱼20吨,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综合产值超300万元。从一粒米的丰收、一条鱼的增收,到一片景的兴旺,税务部门的精准滴灌,既守护了梯田的生态底色,更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绘就出农业增效、旅游兴旺、农民增收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吴寿康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