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丹寨县南皋乡石桥村的喀斯特崖壁下,潺潺山泉浸润着千年时光,一张张以构树皮为原料的手工纸张在匠人的捶打声中诞生。这里保留着中国最古老的手工造纸技艺之一,享有“古法造纸活化石”美誉的石桥古法造纸被文化部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丹寨县石桥黔山古法造纸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兴武,用半生坚守让这项技艺焕发新生,而税收法治的力量,则为这缕千年文脉注入了现代化的生命力。
从“埋头造纸”到“合规经营”:税收法治护航非遗传承
“过去我们只管埋头造纸,对财务规范一知半解,订单多了反而手忙脚乱。”王兴武回忆道。石桥古法造纸需经历构树皮浸泡、蒸煮、捶打、抄纸、晾晒等30余道工序,匠人们将心血倾注于纸张的薄韧与耐久,却对发票开具、成本核算等税务问题知之甚少。随着合作社规模扩大,订单量激增,财务管理的短板逐渐暴露。
转机始于税务部门的主动服务。“丹寨县税务局的干部上门手把手教我们建账目、规范发票管理,还量身定制了涉税风险提示清单。”王兴武感慨地说。通过定期培训、远程答疑和“一对一”辅导,合作社不仅厘清了成本核算逻辑,更将纳税信用转化为发展底气。2024年,合作社凭借纳税信用“A级”招牌,成功拿下浙江省义乌市5000万张/年需求的花草纸订单。“客户看到‘A级’标识,合作信心更足了!现在订单排都排不过来。”王兴武说。
从“深山崖壁”到“世界舞台”:税收公平赋能文化出海
在合规经营的基石上,石桥古法造纸的传承之路越走越宽。合作社创新推出的“迎春纸”因耐保存、抗虫蛀的特性,成为故宫文物修复的“御用纸”,并入驻大英博物馆馆藏;融入苗绣纹样的纸灯、嵌着花草的笔记本等30余款文创产品,让千年古纸化身时尚单品,年产值突破600万元。税务部门精准落实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近三年为合作社减免税费超13万元,助力其将资金投向技艺创新和市场拓展。
“每一张纸都承载着文化,每一次销售都连接着诚信。”王兴武表示,合作社在税务部门指导下建立了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合规管理体系,甚至吸引国际客商主动上门洽谈。如今,石桥古纸已远销欧美、东南亚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古老的捶纸声正叩响世界市场的大门。
从“非遗孤岛”到“共富样本”:税收服务激活乡村经济
石桥村的蜕变是税收法治与非遗经济深度融合的缩影。丹寨县税务局打造“税务+非遗”服务机制,为区域内非遗产业提供政策集成包和风险防控指南,推动“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如今,石桥村已形成古法造纸生产、研学体验、文创研发的产业链,近年来,到石桥村参观的游客近40万人次,综合带动旅游消费达亿元,带动周边10余个村集体合作社150余名群众就业,人均年增收超15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超20万元。
“合规经营让非遗传承走得稳,税收公平让我们敢创新。”王兴武抚摸着温润如玉的纸张,目光坚定。当千年古法造纸与现代税收法治相遇,一幅传统技艺守正创新、乡村振兴活力迸发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税收法治的“刻度”,丈量着非遗传承的“温度”。在石桥村,从一张纸的诞生到一条产业链的繁荣,税务力量始终如无声的山泉,浸润着合规意识的生根、公平秩序的成长。当“纳税信用”成为文化出海的通行证,当“税惠红利”化作技艺创新的助推器,古老的非遗技艺在法治化、市场化的土壤中,正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传承答卷。
(丹寨县税务局 吴寿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