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情况
(一)案例背景
因税务行政处罚引发的争议一直是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矛盾争议的高频事项,备受社会关注。由于税务机关处罚的自由裁量权及各县区局内部存在多个税源管理分局,导致同一辖区不同纳税人“同事不同罚”的情况不同程度存在,为带来税收执法争议和风险埋下了隐患。
(二)主要事实
案例1.A公司因逾期未申报2023年一季度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及附加等被处罚款200元;B公司未申报2022年四季度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及附加,同时存在三期个人所得税未申报,仅被罚款100元。
案例2.A个体工商户因丢失发票40份,2023年3月被税务机关处罚600元;B个体工商户丢失发票42份,仅被处罚500元。
日常走访中,关岭县局接到纳税人反馈了以上情况。如此行政处罚不一致的案例在过去不乏存在。
(三)争议的焦点
一是同一税务机关相同违法违章情况处罚金额不一致,纳税人认为税务部门执法存在随意性,响应税务部门执法行为公信力的认可度和对税务部门的信任度。
二是如何把握自由裁量权中自由与规范的关系?如何防止因执法人员不同导致的同一违法事项不同处罚结果的现象?如何避免因不公平而影响市场化、法治化、国家化营商环境的打造?
(四)处理结果
关岭县局坚持源头治理,以《西南区域税务行政处罚裁量基准》正式实施及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为契机,坚持以纳税人缴费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深入查找影响纳税人满意度的难点堵点和痛点,及时出台了《关岭税务局高频违法事项处罚标准》,将所有简易处罚事项归口管理,由办税服务厅执法窗口人员统一处理,确保了执法一把尺子量到底,以执法改变“一小步”,促进公平进步“一大步”。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党建引领,用法治思维凝聚合力。在收到纳税人缴费人问题反馈后,第一时间对类似案例进行研判与分析,形成报告。由第一分局负责人第一时间向县局党委汇报,并开展专题会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决定,成立专项问题工作小组,组长由党委书记、局长担任,副组长由各班子成员组成,组员由一分局、法制股、税政股、征收管理股、风险股负责人组成。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第一分局,负责专项工作推进。该工作小组坚持把依法治税作为加强税收治理的基石,扎实推进税收法治建设,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税费政策落实、执法方式优化、矛盾争议化解,不断提升税收法治化水平。
(二)坚持问题导向,用创新思维破解难题。工作小组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剖析同一违法事项不同处罚结果的原因,排除人为故意与主观违法外,对原因进行总结与提炼。根据《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西南区域税务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群策群力制定了更加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关岭税务局高频违法事项处罚标准》,形成了“固定标准+自选标准”有效契合,源头上防止粗放式、选择性、随意性执法,形成执法标准在各分局统一的共识。同时明确简易处罚事项全部前移征收分局,统一由前台执法窗口办理。改变过去不同分局不同处罚结果的情况,确保执法一把尺子、处罚一个标准,有效破解难题。
(三)坚持为民思想,用系统思维提升服务。始终坚持以纳税人缴费人为中心,以提升纳税人缴费人满意度为目标,不断提升服务质效。通过每日晨会、每周例会、每月测试,强化办税大厅人员能力提升;强化绩效考核,每月对办税大厅人员服务质量进行打分,将评分结果与工资待遇挂钩,改变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思想。邀请代表委员、“一把手”、涉税中介等多代表参与的“走流程,找差距、抓整改、促提升”活动,以第三视角直观了解办税全流程,沉浸式体验“7×24小时”自助代开发票及邮寄发票全流程等涉税服务,查找问题与不足。开展“四步服务”法,即导税迎、快速办、一窗出、解难题,持续提升服务质效,及时就地化解矛盾。
三、取得的突出成效
严格以《西南区域税务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关岭税务局高频违法事项处罚标准》等文件为行政处罚的依据,确保同一辖区统一的执法标准,有效促进税收执法公平,保障了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源头减少征纳矛盾产生。
四、创新点、推广意义或价值
(一)有利于促进执法公平。通过《西南区域税务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关岭税务局高频违法事项处罚标准》两个执法标准,确保了同一辖区行政处罚标准统一,防止了粗放式、选择性执法,有利于塑造税务部门执法行为的公信力与信任度。
(二)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简易处罚事项全部前移征收分局,统一由前台执法窗口办理,有效确保了执法行为的公平及税收执法规范有序,从源头上防范和避免了行政执法争议产生。
(三)有利于促进税收营商环境优化。关岭县办税服务厅因进驻政务中心,距离县局较远,全部简易处罚事项前移办税服务厅后,有效避免纳税人在管理分局及办税服务厅来回跑及多头沟通的情况,有利于提升纳税服务质量,促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